炎炎夏日来了,疫情偶有抬头,但渐有控制趋势
不再隔离,互相接触多了,发热的娃也渐多了
对于发热,各家有各家的经验,各家有各家的办法
但是,会不会掉坑呢?
例如经常吃的双扑伪麻,又称“2只耳朵”,该吃吗?
例如娃发热,敷个冰吧,可行吗?
例如娃发热了,酒精擦拭下吧,会退热吗?
例如发热,会烧坏脑袋的,赶快退热,十万火急!
例如发热,会抽搐的,医院,三更半夜也要去呀!
例如娃不就是发热吗?还要做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拍片?不是吧?!
蚕豆病的娃,选择什么退热药物好呢?
新生儿能吃退热药物吗?最小年龄多少可以吃退热药物呐?
。。。。。。
在花花育儿群里答疑的过程中,还有更多千奇百怪的问题,但是,的确,我们都有过疑虑。
接下来,将一一解答
01
首先,娃为何会发热?
在了解这个知识之前,我们先理理发热的思路:
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是我们大部分家长,平时经常面对的。包括病*、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结核杆菌等等的感染引起。
而非感染性发热,就是需要交给医生,细细排查原因的,这一类的疾病,一般都是需要住院检查了。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肿瘤性发热,风湿免疫性疾病,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外胚层散热障碍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而发热的机制就在于(有些复杂,看知识点的跳过):
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机体的内生致热原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包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
而这些产生的内生致热源可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或经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其中发热激活物根据来源不同,分为2类,外致热原(如细菌、病*、真菌等各种外来病原的致热物质)和某些体内产物(如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和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等)。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颅内,因此,大脑是很多生命激素,心跳、呼吸等等的中枢,何其重要!),人体正常的体温调定点在37.0°C左右,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感知体温调定点和实际体温的差异,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维持在调定点相应水平。
内生致热源可作用于颅内后,产生前列腺素E、环磷酸腺苷等发热中枢介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增加(如寒战、立毛肌收缩、物质代谢增加等,临床表现为怕冷、打颤),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等,临床表现为手足凉),从而使体温上升。
02
第二,娃发热的正确处理流程?
我们先看看对于发热,我们的处理目标:
(1)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不要盲目追求体温正常,不要轻易用激素类药物来退热!)
(2)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对患有慢性疾病或病重、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儿童,因为发热可导致代谢率增高,加重脏器负担或损害,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应积极降温。)
(3)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这个才是重中之重!)
接着是发热的评估、处理流程:
(1)识别有无可能危及生命的临床表现(重中之重:我相信大家之所以这么重视发热,也是基于此,因为发热,有可能是肺炎,脑炎甚至感染性休克等严重的情况);
(2)舒适度评估(见图1):若≥2月龄,发热≥38.2度,或者有发热引起的不适(如何评估是否不适,见下图的2张图片),是使用退热药物的指征
或者用下图来替代
(3)评估发热儿童患有严重疾病或自限性疾病的可能性,不是必须立即做出确切诊断(见表2):其中,绿区可在家动态观察;*区的需要去面诊;而红区的,则是需要立即就诊,不可耽搁!
(该图希望每个家长认真看,仔细看,然后存在手机收藏区,娃一旦发热,先自己核对下有无*区、红区表现,一旦有,面诊医生先!)
(4)查找病因,以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制定治疗策略(根据病因的治疗,才能彻底治疗好发热这个症状,这个表象,因此,寻找发热背后的元凶,就像我们第二段讲的,寻找到底是感染性发热,还是非感染性发热呢?这才是医生在跟您聊天问病史过程中,体查中,思虑了数次,也是医生最想搞清楚的)
03
第三,如何使用退热药?
很多家长说,那不就是选择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还有什么坑?
以下属于硬核知识点,必看,且收藏:
1.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
2.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2只耳朵,就是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因此,需警惕;且2只耳朵,为多种药物复方成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娃么有那么多不舒服,却吃了很多药物,完全没有必要!)
3.2月龄以下的婴儿、新生儿禁用解热镇痛药
4.肝功能不全伴高热者,除病因治疗外,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必要时可选用布洛芬退热。
5.肾功能不全患儿伴发热时,禁用布洛芬。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6.心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患儿发热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作为解热镇痛药物。
7.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在G6PD缺乏症的患儿属禁忌。
8.尽管某些疫苗如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等存在接种后发热的风险,但不推荐在疫苗接种后预防性使用退热药物
9.出血性疾病患儿伴发热时,需权衡利弊,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最后,使用这些退热的药物后,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