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汤博士在关于沙眼病原研究和鉴定中的杰出贡献,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决定,向他颁发沙眼金质奖章。希望能够得到汤博士的通信地址,以便向他发出正式邀请,参加年11月在旧金山举行的第25届国际眼科学大会。”
这封信是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写给中国眼科学会的一封短函,信中提到了汤博士就是汤飞凡。
可惜,此时的汤飞凡已经没有机会前往领取这份荣誉了,因为他去世已经20余载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汤飞凡旧照)
汤飞凡生于年,是湖南醴陵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由于他的父亲汤麓泉一心只读圣贤书,却疏于理财,因此家道就此败落,最终不得不设私塾授课为业。
汤麓泉有着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朋友往来,所聊多是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等。因此“学西方、学科学、振兴中华”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对汤飞凡有了很大的影响。
汤飞凡12岁时,他被送到长沙城南小学读书,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甲种机械(工业)学校学习机械制造专业。
那时,16岁的汤飞凡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利用假期到萍乡等地的煤矿上去观察运煤等机械的构造等。然而这年夏天,他在煤矿上却遇到了一个改变了他人生的人——颜福庆。
汤飞凡注意到颜福庆,是因为他的身边有两只大箱子。这两只箱子引起了汤飞凡的好奇。在他的请求下,颜福庆把箱子中的显微镜拿出来,并教他通过显微镜去看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在颜福庆的指导下,汤飞凡通过显微镜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似乎打开了一个他从未知晓的世界。而在和颜福庆的一番交谈后,更是让他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要去学医。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
当时中国积贫积弱,被西方人嘲笑为“东亚病夫”,再加上天灾人祸,苦难的人民陷入贫病交加的状态,这激发了一些爱国青年立志学医,振兴中华的决心。
比如鲁迅在日本选择学医时,就曾说:“做医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劳苦同胞治病出力,清*府以民脂民膏给我们出国留学,我们应报答劳工大众。”
汤飞凡虽然比鲁迅小了十余岁,但是他的爱国之心及他对医学的兴趣,最终促使他一心想要通过学医治病救人。
年,由颜福庆担任校长的湘雅医学院在长沙建立,并于当年秋天向全社会招生。
(右二为胡美)
汤飞凡闻讯后,也和众多爱国青年一起去参加入学考试。
然而,由于湘雅医学院是中国和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联合出资创办的学校,因此在招生考试中加入了英语测试。
没有学过英语的汤飞凡心有不甘,找到当时担任主考官的雅礼协会会长爱德华·胡美,请求给他一段时间,然后再来补考英语。他保证如果到时候考试过关,他就继续学习,如果没有及格,他就自动离校。
汤飞凡的勇气和决心打动了胡美,于是胡美破例“暂时录取”了这名年轻人,并饶有兴趣地想看看他之后会有什么样的举动。
汤飞凡为了能顺利地留校学习,他废寝忘食地学习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约定的时间内,英语突飞猛进,最终顺利地通过了英语考试,这给胡美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湘雅医学院一向以严格的教学标准来对待学生,再加上在长达8年的学制中经过不断地考试选拔,以致录进来的30人到毕业的时候被淘汰得只剩下了10人。汤飞凡就是学到了最后的一个,他于年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此时,由于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开始向微生物研究发展,因此传染病菌和致病菌一再被发现。这让汤飞凡意识到微生物研究才能从源头上控制疾病,所以他决定继续往细菌学进发。
当时,有个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力邀他一同开诊所。汤飞凡拒绝了同学的邀请,他说:“当一个医生,一辈子只能治好多少病人?如果发明一种预防方法,却可以让亿万人不得传染病。”
为了这个宏伟的理想,汤飞凡再次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系进修。
他在那里学习了3年,不光掌握了细菌学理及实验技术等,还养成了在科学研究上务必手脑并用的习惯。
汤飞凡在细菌学上的出众能力,得到了学校的肯定。于是在年,他获得了前往哈佛大学细菌学系继续深造的机会。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有人在细菌病*学上做研究,因此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研究病*细菌学的第一个人。
(汤飞凡和家人)
在国外,汤飞凡不仅视野大开,而且一流的导师和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也给了他在细菌研究上的极大帮助。汤飞凡在学习上如饥似渴,同时他还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实验室里。
经过不断地尝试,他利用砂棒滤器和普通离心机等设备,用物理分离的方法,证明了病*是能寄生于细胞内的有生命力的微生物,而且还能自我复制。为了测出病*的大小,汤飞凡还研制出了第一代微孔滤膜。
汤飞凡的的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在美国微生物圈内引起了轰动。
3年学习转瞬即逝,汤飞凡在毕业前夕,学校和他的导师都为了挽留他,给他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希望他能留校继续搞微生物科研。
生活上的优厚条件,虽不能吸引汤飞凡,但是先进的研究设备及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却一定能让他在病*微生物研究中有更多的成就,这不免让他心动。
就在汤飞凡准备留下来时,一封来自中国的信,却再次改变了他的想法。
信是颜福庆写的。
原来颜福庆在上海创办了中央大学医学院。要说这可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医学院。可是好不容易创办起来的学校不仅经费有困难,就连师资都很匮乏。
为了能把学校办好,颜福庆想到了远在国外的汤飞凡,于是试着给他写了一封邀请信,并在信中把医学院的现状和困难如实地告诉了他。
汤飞凡被颜福庆的决心和坦诚打动了,于是他毅然谢绝了导师的挽留,于年回到了祖国。他到中央大学医学院就职时,那里连建实验室的条件都不具备。于是他白手起家,自己搭建用于细菌研究的实验室,甚至还把自己的显微镜捐了出来,才勉强凑成了一个极为简陋的实验室。
就是在这间简易的实验室里,汤飞凡开始对病*和传染病病菌进行研究。其实早在哈佛大学时,汤飞凡就把治疗沙眼,作为了他的主要课题。在回国后,他通过活体试验及自身试验,最终以翔实的数据,写出了论文《沙眼杆菌与沙眼之研究》,从而推翻了日本学者野口英世提出的沙眼病原体是颗粒杆菌的说法。
(颜福庆)
在这一时期,汤飞凡还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疾病进行了病理研究。
但是,日本侵华战争却让这个一心扑在细菌学研究上的学者,再也不能安心做实验了。
在淞沪会战爆发前夕,汤飞凡走出了实验室。
他说:“研究,研究,研究,做了亡国奴,研究出再好的东西有什么用?”
因此,他积极参与了抗战前线医疗救护队,忙碌于设在随时会被炮火击中的救护站。虽然炮火连天,但他毫无畏惧,他还开玩笑说他个子小,炮弹不容易击中他,他在前线干医疗救治是最合适的人选。
随着上海的沦陷,天津、北京等地,都先后落到了日本人手中,在这危难时刻偏偏瘟疫四起。就在此时,汤飞凡又接到了颜福庆的来信,原来颜福庆邀请他去长沙主持中央防疫处的工作。
于是,汤飞凡放弃了上海每月数百元的教授工作,再次辗转来到了长沙。考虑到长沙属于*事必争之地,汤飞凡又把中央防疫处迁移到了较为安全的昆明。
说是中央防疫处,其实啥也没有,不光条件艰苦,而且工作人员也寥寥。汤飞凡再次化困难为动力,一方面他四处筹款,另一方面带领大家种菜养猪,在生活上自给自足。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央防疫处终于是建成了。
在那一时间里,汤飞凡带领团队赶制的青霉素和牛痘疫苗,大大地缓解了病死率和控制了传染源等。此外,他还开发了狂犬病疫苗、白喉疫苗及伤寒疫苗等。这些疫苗和青霉素解救了成千上万的人。如果说在前线冲锋陷阵的是战斗英雄,那么汤飞凡也该算是战斗英雄,只是他的战场是另一种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防疫处被更名为中央*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担任所长。
(汤飞凡和金持奖章)
就在新中国成立不久,蒙古察哈尔一带爆发了鼠疫。他迅速率领小组前往疫区,并赶制出鼠疫减*活疫苗,将一场不断蔓延的瘟疫消除于无形。
此后,汤飞凡又研发出了*热病*活疫苗,并在全国推行种痘。这使得曾让人谈之色变的天花,得以早早绝迹。
年,汤飞凡再次把中断了多年的沙眼病原体课题,作为了主要的研究对象。
因为当时沙眼几乎是全球性的疾病,特别是在中国,感染率达到了50%。而农村更是十人九沙,发病率和传染率都居高不下。因患病失明或视力严重下降的人,不断增加。
所以,汤飞凡决定找出病原体源头,从根本上找到沙眼的预防和治疗的根本办法。
汤飞凡在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后,终于采用允卵*囊分离出了病*。随后他对病*进行了培植,结果发现致人感染沙眼的正是这种沙眼病原体。为了不让自己犯野口英世的错误,他还将病*滴在自己的眼中,随后他的眼睛果然受到了感染。他克制疼痛和难受,在长达40天的沙眼期,每天都写临床症状,最终他确定的沙眼病原体的病*,他的发现为治疗沙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沙眼患者也因此大大减少,因此国际上为了对他表示感谢,把他发现的沙眼病原体称为“汤氏病*”。而他的名字在国际细菌学研究界,更是一再得到推崇。
然而就在他在国际上名望颇重时,国内却掀起了一股*治风暴。由于他在这次风暴中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对待,他最终以自杀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忠贞和爱。
年,国际眼科学大会在得知汤飞凡已经去世的消息后,依然授予了他一枚金质奖章,以感谢他为沙眼症治疗所做的巨大贡献。同时相关国际协会还把汤飞凡的名字,推荐到诺贝尔奖候选人名单中,可惜诺贝尔奖规定去世的科学家不能进入诺贝尔奖候选名单,所以汤飞凡的名字最终被评委从名单上划掉了,这实在是一种遗憾。
(参考资料:《医学科学家汤飞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