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腮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姜礼观巧手绘就文明图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姜礼观:巧手绘就文明图


姜礼观在墙上作画


9月初的一个上午,见到姜礼观时,他正站在开化县城关镇的一处围墙边作画。室外温度不低,空气中飘满了汽车驶过卷起的粉尘,65岁的姜礼观头戴草帽,手拿画笔,正一笔一画细心地画着他脑中的农村留守儿童。


虽然每次画画对方都会提供相应的模板,但姜礼观几乎用不到,他习惯自己思考构图。 模板是人家的,加上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同,套来套去反而反映不了主题,达不到文明美化的效果。 姜礼观说。


姜礼观出生在开化县何田乡的一个小山村,上小学时学校没有美术老师,也没有开设美术课。虽然没人指导,但年幼的他对画画很感兴趣,上课时经常对着课本上的插图开小差,不知不觉把书本上的黑白插图画了个遍。 那时候连铅笔都没有,只有一方砚台、一块墨和一支毛笔,画错了只能重画。直到三年级,才有一支铅笔,终于可以画些细小的东西了。 姜礼观告诉,有一次他在课上画了一个菩萨头,结果被老师发现交给了父亲。本以为会遭到父亲打骂,没想到父亲非但没有打他,还把画贴在了堂前。从那以后,他对绘画的兴趣更浓了,一有时间就照着书本练习。


直到上了衢州师范学校后,姜礼观才遇到了绘画的启蒙老师许铁铮。许铁铮是上世纪50年代浙江美术学院的高材生,发现姜礼观是个学画的好料子,便把他吸收进了兴趣小组。一到课外活动时间,姜礼观就被老师叫到美术教室里学画。从素描、临摹开始,看着有地方画得不行,老师就帮他添上一笔,以此训练他的基本功。一年下来,姜礼观的绘画技巧有了长足的进步。1967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何田乡中心学校当老师,每天围着学生转,绘画的机会越来越少。


因兴趣打下美术基础


不退休的美术活力


画笔一放就是三十多年,直到2000年,姜礼观才在朋友的鼓励下试着开始作画。 当时从教导主任位置上卸任,学校照顾我年岁高了,才让我专职教美术。时间多了,就画些山水参加县里的展览,再就是为学生画壁画。手画熟了,功夫也就慢慢恢复了。 姜礼观告诉,在学校画了后,被其他学校的老师看到了,大家就邀请他去画,因此县里的许多学校都留下了他的作品。2008年退休后,慕名找他的人更多了,一家没画完,另一家的电话就催来了。


虽然时间很紧,但每次作画姜礼观从不马虎。有一次为了迎接上级检查,需要在县城的几处围墙上画县内的主要景点,而且得马上完成。工作人员想到了他。可是古田山、根宫佛国、钱江源等景区他已经好久没去了,脑中的记忆有些模糊。为了把景区里最美的景色画出来,他特意乘车跑到景区里走一遍,记下最能体现特色的场景。第二天早晨五点多,姜礼观就提着一个装有颜料、调色盘、画笔等工具的桶到达了绘画地点。构思完成后,他一般不打底稿,直接拿着画笔在墙上画,只有画细部时才用铅笔勾勒一下线条。从早上一直画到天黑才停笔,每天站得两腿发麻、画得手臂发酸,但看到自己的辛劳换来城市的一抹亮色,姜礼观觉得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街边作画,总能引来许多市民围观,他们见我刷刷刷画得速度很快,都以为画画很轻松,事实正好相反。 姜礼观说,绘画时需要一边下笔一边调颜料,每一步环环相扣,精神上开一点小差,画出来的就会缺点味道。在他看来,绘画不仅是一次任务,更要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市民,让市民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做一位 无名英雄


据不完全统计,退休后姜礼观已义务为二十多个单位绘制了壁画。何田乡中心学校40多米长的彩绘壁画载入了《开化县志》,开化二中65米长的壁画也是首创,还有何田乡浙皖特委旧址、革命老区纪念碑石刻也出自他手。每次受邀作画,他总会向对方提出合理的建议,什么主题该画什么,什么内容不应该出现,他都会帮对方细细推敲。有时对方没要求,只要画完就行了,可他依然精选素材,力求把最佳的一面展现出来。 留守学生要画出无奈,小孩子要画得天真,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姜礼观说。


因为艺术特长突出,姜礼观被评为第二批 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虽然作品遍布城乡,但在自己的画作上,他从不留下任何身份信息。欣赏者只能通过人物、景色中传递的信息,来辨别是否出自他手。 年纪大了,名利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只要市民喜欢就足够了。 姜礼观告诉,他画画全凭爱好,一动手就不想停下来。趁现在身体尚好,他想多画些作品,算是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吧。画了这么多,当问起哪幅画他最满意时,姜礼观摇了摇头。站在自己的画作前,他总感觉不满意。 什么时候有机会静下来,争取画一幅质量高的。 姜礼观说。


邱耀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