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以麻黄为主的方剂也有很多。所以,在了解这类方剂之前,我们也应该先弄明白麻黄这味药:
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茎枝,呈黄绿色,气微香,味苦涩,主产于我国北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有发汗解热、显著舒张气管平滑肌、抗过敏、抗炎、镇痛、利尿、兴奋中枢及交感神经等多种作用。
麻黄作为疗效卓著的发汗药、平喘药与利尿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通过各种巧妙的组合配合,使麻黄的各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什么人可以用麻黄?
1.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身痛;
2.无汗、咳喘、鼻塞;
3.浮肿,小便不利。
临床上以上三点只要出现了其中一点,就有了可以使用麻黄的可能性。其中无汗一证最为重要,是区别麻黄证与桂枝证的要点所在。桂枝证为表虚,故汗出,麻黄证为表实,故无汗。另外,麻黄证的浮肿、小便不利多是并见的,如只是单纯的浮肿或小便不利,应注意有无其他方证存在,不可轻易使用麻黄。
哪类人容易出现“麻黄证”?
一般来说,适合用麻黄的人多身体健壮或肥胖,面色黄暗或浮肿,皮肤干燥粗糙,腹壁有脂肪,腹壁有弹性,脉象有力,唇暗或紫红,舌体偏大,舌质淡红。
这类人常不爱流汗,易受寒,易咳喘,鼻塞流清涕,身上有困倦酸重感,反应迟钝,身体沉重,有浮肿倾向。
简单来说,黄胖或黑胖者,身体结实者,可以多可使用麻黄及麻黄剂。若体型消瘦、肌肉坚紧、面红赤、身热多汗、舌质红,或血压高、心动过速者,麻黄及麻黄剂宜慎用或忌用。
麻黄汤证:
1.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2.无汗而喘;
3.脉浮紧。
《伤寒论》以麻黄汤为治疗太阳伤寒的主方,能发散风寒、发汗定喘。但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很多人使用麻黄汤时顾虑颇多,其实只要掌握了适应症,不论是流行性感冒、关节痛、喘息,还用于婴儿感冒、鼻塞、哺乳困难等,麻黄汤都有其用武之地的!
使用麻黄汤时要注意,麻黄汤的怕冷和桂枝汤是不一样的,麻黄汤为“恶寒”,桂枝汤为“恶风”,恶风是风一吹就觉得冷,只要避风保暖就没事;恶寒是自己觉得冷,尽管穿暖和还是冷,而且随后必伴有发热,但体温一般不太高。
此外,适合桂枝汤的患者有自汗,皮肤湿润,而麻黄汤证无汗,患者皮肤干燥。有人认为,麻黄汤证的发热体温一般不太高,且常伴有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疼痛。
另外,无汗而喘也分虚实,麻黄汤适合于实证,脉当浮紧,轻按即得,搏动有力,这代表着身体的抵抗力正处在一种亢盛的状态,体力较强,尚耐攻伐,可以发汗。
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感冒、流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可用麻黄汤。
扁桃体炎、腮腺炎等小儿发热,也可用麻黄汤,但形体偏瘦、易出汗、易高烧者不适合。
以咳喘为主要表现的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病,也可用麻黄汤。痰多苔厚可加厚朴、半夏;有汗的去桂枝,加桔梗,连翘、黄芩、栀子;烦躁的加生石膏。麻黄汤去桂枝后,名三拗汤,也是治疗哮喘的常用方。
麻黄汤加白术或苍术,名麻黄加术汤,能发汗利尿,治麻黄汤证兼见浮肿及肌肉酸重的关节炎、肾炎、感冒等。一般浮肿明显、大便不成形者用白术,腹满、苔白腻者用苍术。
一般来说,消耗性疾患、出血性疾患、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疾患以及平素体弱多病者、年老体衰者、产后多汗者不主张应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