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腮腺炎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温家宝给浚单玉米改名叫永优
TUhjnbcbe - 2020/8/17 10:49:00

温家宝给浚单玉米改名叫“永优”_河南


1月22日,温总理在鹤壁市农科院,与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交流。河南 郭宇/摄


河南平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1月22日上午8时10分许,当温家宝总理走进位于浚县的鹤壁市农科院时,一个享誉全国的玉米品种浚单20和它的“培育之父”程相文迎来了又一段动人佳话。


程相文,这位在全国农业科技界享有盛誉,把玉米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杰出育种专家,如今已是满头华发。


19年磨出一个种子来,不容易啊


“温总理好,自从十年前看到您视察温县小麦研究所的消息,我就一直盼着您啥时候能来俺这里看看呢!”一见到总理,不善言辞的程相文忍不住道出了自己多年来的愿望。


浚单5号,浚单98-3,浚单22,浚单28,浚单30,浚单20——在成果展示厅,一粒粒饱满的金*种粒摆满展台,温总理欣喜地一一俯身察看,详细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抗病好、抗疫性强、产量高,特别适合*淮海地区。创造了我国夏玉米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18.6公斤、万亩连片平均亩产858公斤,目前已累计推广9200多万亩,广泛种植于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陕西、湖南、湖北等玉米产区,创造社会经济效益73.7亿元,实现了我国玉米核心种质改良的重大突破,为我国玉米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看到浚单20成果鉴定,温总理问:“选育这个种子,用了多少年?”


“19年。”程相文吐出一个饱含岁月的数字。


“19年磨出一个种子来,不容易啊!”温总理感慨地说。


“程老师选育浚单20可以说历尽艰辛。19年来,在海南育种时,只要天气一有变化,他就会出现在田间。”


“程老师1963年中牟农专一毕业,便放弃留在郑州的机会来到浚县,一头扎进玉米地。45个春节,他都是在海南的玉米地里度过的!”提起程相文育种的事,所里的同事忍不住纷纷介绍。


“你把一生都献给玉米事业,献给农业科技事业了,科技人员都该向你学习,我也要向你学习!”总理拉着程相文的手赞扬说,“看来,我今天来对了。如果不来,你会一直‘耿耿于怀’的。”


我给种子起个新名字“永优”,还要手书送给老程


看到所里有不少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温总理欣慰地叮嘱说,在城市的大楼里也能搞研究,但是不接触实际,在基层就会和农业、农民、技术直接接触,搞农业还是在基层最有潜力,希望你们成功!


“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摆在多么重要的位置都不为过,从领导重视到院所建设到人才培养,都要下真功夫,只有农业科研人员扎根基层,才能和农业结合起来,农民才能受益。”总理强调说。


“种子是农作物的生命,大批种子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这次来,第一,老程忘不掉,第二,浚单忘不掉,河南的小麦生产对全国贡献最大,我看河南的玉米生产将来对全国贡献也会最大!”


“现在中国与外国在种子领域的竞争很激烈,我很着急。我想向总理提个建议,建立*淮海地区玉米育种创新基地,培育和推广更多的优质玉米种子。”临行前,程相文向总理建议。


温总理听了以后很肯定地说:“您的建议很好!我们要研究一下在原有基础上再扩大建立小麦和玉米种子基地的建设。”


调研返回鹤壁市区途中,温家宝意味深长地对同行的省市负责同志说,“我给浚单系列的玉米种子起一个新名字,叫‘永优’。我还要手书出来,送给老程。”


“浚单系列虽然优秀,但还算不上最完美,我们会继续潜心努力,总理说的‘永优’就是让我们培育出的种子品质永远优秀,在与外国种子的竞争中永远保持优势。总理今天一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农民多打粮食,过上好生活,我们就更加充满信心了。”听到消息,74岁的程相文浑身又来劲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家宝给浚单玉米改名叫永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