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敬业团结创新
家园携手
保健同行
——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浅夏时节,春风渐止,
轻扬善舞的飞絮渐渐消失。
麦穗初齐,桑叶正肥,
荷尖初露,蜻蜓蝶飞,
夏天悄然而至。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夏季来临了,气温渐渐升高,细菌、病*等各种病原体更容易滋生、繁殖,所以一定不能掉以轻心。那么,夏季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为孩子撑起健康”保护伞“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夏季常见传染病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两者主要都是由肠道病*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疱疹性咽峡炎以肠道病*中的柯萨奇A组病*较多见。手足口病常见的肠道病*71型(EV71),也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体。
传播途径
两种疾病都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接触被病*污染的物品、空气飞沫、饮食被病*污染的水或食物进行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症状
反复发高热38℃以上,高热时可发生惊厥;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起病2日内口腔可出现针尖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多见于扁桃体前,一般其他部位不出现疱疹。
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
口痛、厌食和低热约2天;口腔黏膜疹:粟米大小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皮肤斑丘疹或疱疹:1~2天可见,常见于手掌、足底、臀部,疱疹呈圆形或椭圆扁形凸起,米粒到*豆大小不等。
隔离措施
幼儿如确诊请一定及时告知班级老师,并配合做好治疗和隔离工作,等症状消失且不少于发病后14天,到社区开具复课证明方可返园。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通过饮水和食物进行消化道进行传播。5-10岁儿童为高发人群,且传播广,速度快。一般5月开始发病率增高,8~9月达到高峰,10月后发病率逐渐下降。
临床症状
起病急,发热怕冷、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脓血粘液便、腹痛和里急后重是细菌性痢疾三个典型的临床症状。
隔离措施
幼儿如确诊请一定及时告知班级老师,并配合做好治疗和隔离工作,至症状消失后7天,或症状消失后隔日一次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到社区开具复课证明方可返园。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就是民间人们所说的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
传播途径
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接触了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如毛巾、脸盆等,均有可能被传染。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红眼病,特别是夏秋季6~10月。
隔离措施
如确诊请一定及时告知班级老师,并遵照医嘱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至眼睛无异常分泌物且不少于发病后7天,到社区开具复课证明方可返园。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症状
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
隔离措施
幼儿如确诊请一定及时告知班级老师,并配合做好治疗和隔离工作,等腮腺完全消肿且不少于发病后9天,到社区开具复课证明方可返园。
疾病预防我们在行动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学会正确咳嗽、擦拭鼻涕的方法。不用手揉眼,不吮吸手指,不吃生食,防止病从口入。
看,医生伯伯和医生姐姐走进班级开展健康活动,为孩子们讲解了流感、手足口病等多种疾病的形成、传播途径以及预防小知识,还学习了正确洗手、戴口罩的方法,希望孩子们将卫生意识常驻于心,并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保持居室环境清洁和良好通风状态,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1小时。定期使用含氯消*剂对孩子的物品进行消*;阳光充足的情况下,翻晒毛巾、书籍、被褥等。
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游玩,以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接触的机会;平时外出要佩戴好口罩。
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像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腮腺炎等常见传染病都有相关疫苗,处于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建议及时为幼儿接种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保护幼儿,保护他人。
合理营养,坚持锻炼
保证一日三餐按时按量,规律进食,根据季节调整饮食,合理补充营养。增强体格锻炼,保证每日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还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幼儿园保健室重要提示:
一旦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48小时内请暂缓入园,居家做好监测,若症状加重时,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若确诊传染病,请一定告知班级老师,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工作,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