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徐媛
近日,浙江宁波、山东枣庄发生疑因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新冠病*的病例。
宁波一新冠确诊病例开车窗、未戴口罩乘自驾车进入某地下停车场,同时间段内两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均未佩戴口罩;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某居民到户外挖野菜,同时间有一名无症状感染者在该处停留,且两人均未佩戴口罩,该居民遂被传染。
又见气溶胶!从新冠疫情发生后,大众对“气溶胶”三个字已不陌生,但很难说清气溶胶具体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对此,记者采访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童德*教授,为市民支招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为何“飘忽不定”
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当你走在空荡荡的楼道里,甚至空荡荡的马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都没有人,你却突然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烟味。在密闭的空间里,有人一小时前在室内抽烟,当你进入后肉眼可以看到悬浮在空气中的烟雾。不论是马路上的烟味还是室内的烟雾,都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微小颗粒在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这时,抽烟的人早就消失不见,但他留下的烟草气溶胶,却较长时间留在原地。
根据3月14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冠病*的传播途径有3种: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相较于一般的飞沫传播来说,气溶胶能悬浮得更久、飘得更远。在所有传播途径中,气溶胶是最难预防和控制的传播方式。”童德*介绍,气溶胶的“飘忽不定”和它的特性有很大关系。
气溶胶的本质是能够悬浮在空中的微粒,如果一种颗粒尺寸较小、可以较为稳定地在空气中悬浮,就可以形成气溶胶。例如,烟草燃烧后可形成10微米左右大小的气溶胶。但含有病*的气溶胶是肉眼看不见的,病*本身只有60至纳米大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
气溶胶如何传播病*?病*或细菌的病原体与灰尘或液体结合后,悬浮在空气中之后形成的相当于颗粒状的气态分散系统,人通过呼吸道吸入,就有可能感染相应的疾病。“不仅新冠病*,基本上经呼吸道传播的大部分传染病病*都可以产生气溶胶形式。例如,儿童容易感染的流感、腮腺炎、麻疹等,以及结核、白喉、白百咳等传染病病*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童德*介绍。
密闭环境最容易产生气溶胶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哪些情况下会产生带病*的气溶胶?童德*说,不仅是咳嗽、打喷嚏可以产生气溶胶,即便是患者说话和呼吸,只要是呼出气流就可以带出一部分病*。但咳嗽、打喷嚏喷出的液体更多,病*载量更大。
当患者打喷嚏时,含病*的飞沫从口、鼻中释放出来,上百微米的大液滴,惯性强,射程远至两米,如果没有直接接触人群,很快就会落到地面上;而几微米的小液滴,惯性弱,可以短暂在空气中悬浮,进而失去水分,只剩下病*和介质构成的核心,之后形成气溶胶。
“尽管气溶胶有可能传得更远,但与风向、环境以及产生气溶胶的方式等诸多因素相关。”童德*说,在室外,当风吹过,平均只有几分钟,原地的气溶胶就会散去。但如果在无风的室内,气溶胶悬浮时间相对较长。就像室内的烟雾,不通风的情况下,甚至几小时都不会沉降到地面。
童德*提醒,病*气溶胶的悬浮能力比烟草颗粒还要强,所以在一些密闭空间里报告的案例非常多。所有的室内和密封环境,比如电梯、KTV、影剧院等密闭空间都是气溶胶传播的良好伙伴。
如何减少因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风险?首要的就是戴好口罩。童德*认为,规范佩戴好口罩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如果没有直接吸入到肺部,是不会感染的。”其次,减少聚集,多通风,以减少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这种传播方式须警惕
防止气溶胶要不要戴高级别口罩?童德*说,没必要在任何场所都采用高级别的口罩防护,在日常生活中佩戴一般医用外科口罩即可。但要注意正确佩戴的方法,口罩要遮严口鼻,尽可能减少面部和口罩边缘之间的缝隙。
因为气溶胶的特性,只要进入密闭场所都应该佩戴口罩,即便进入空无一人的电梯都建议佩戴口罩,不能因为电梯里面没有人就不戴。如果人人都佩戴好口罩,飞沫被口罩挡住,几乎不会产生气溶胶。
同时,市民要注意气溶胶的另一种传播方式——抽水马桶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气溶胶。如果新冠病*感染者使用马桶腹泻或呕吐,随后使用的人在水花喷溅冲刷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水花高速旋转或摩擦,从而形成胶状、雾状的气溶胶,具有病*感染的可能性。医院、交通工具、餐厅等公厕,在疫情期间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较高。
童德*建议,进入卫生间要佩戴好口罩,使用马桶前冲洗时要用盖子盖住后冲水,公共厕所使用马桶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马桶表面,并在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洁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