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腮腺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生石膏及白虎汤的临床应用要点
TUhjnbcbe - 2022/2/13 2:24:00

导读

阳明病的实质是“胃家实”,属于在里的阳证、实证、热证,阳明病的主要治法为清热与祛邪并用。辛寒清热的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病的代表方剂,石膏为白虎汤的核心所在。本期我们分享马家驹老师对临床应用生石膏和白虎汤的认识,以飨同道。

生石膏应用要点

《神农本草经》曰:“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产乳,金创。”

后人曾经给我们归纳过白虎汤的四大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其中的口渴,应该是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剩下的大热、大汗和脉洪大,非常形象地表达了白虎汤的临床症状特点。这里要说一下,大热,只是我们强调体内热邪的充盛程度,并不一定是指体温高,因为汗出是退热的最好办法,汗出多的时候,人的体温不可能太高的,所以这里的大热只是标志着体内的热邪充盛,并不见得一定是高热。

一个患者如果有大热、大汗、脉洪大,这是一种什么感觉?是一种里热向外透散发越的感觉,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因势利导,既然身体里面的热想往外透发,那我们是不是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热给透发出来。举例来说,就像冬天温暖的被窝一样,如果我们睡懒觉,赖床不起,只要被子被掀起一角,里面蓄积的热气便会散去,被窝也就凉了,便不能赖床了。这就是要将热向外透发,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火郁发之”的治法。

大热、大汗、脉洪大,是有一种热邪蓬勃而向外透发的趋势,此时采用透邪外达的办法,使用辛寒清热之药,因为辛才能透发。酸苦甘辛咸这五味之中,唯有辛味能行气机,能够解表发汗的药都是辛味的。生石膏辛寒,顺应了这种透散的趋势。

*连、*芩、*柏是苦寒清热的代表,后人经常称之为“苦寒直折”。*连所代表的苦寒,除了清热以外,还有坚阴、燥湿的效果。比如,外科湿疮的时候,可以用*连粉外敷,就是这个道理。胃肠下利,属热者,我们常用*芩、*连、*柏治疗比如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第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包括乌梅丸的下利,其实都用到了*芩*连*柏的苦寒清热,同时有燥湿止泻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大家都知道有个西药叫小檗碱,也就是所谓的*连素,治疗胃肠道感染的腹泻。

简单做一个对比,辛寒以白虎汤、生石膏为代表,起到的作用是辛寒清热透热,*连、*芩、*柏,以*连解*汤为代表的苦寒直折,起到的作用是苦寒清热。

生石膏辛寒清热,需要我们重视,民国时期的张锡纯对生石膏很重视,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石膏,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其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甚至还有用新鲜的梨片蘸着生石膏末吞服的服药方法。北京四大名医的孔伯华先生,也善用石膏,有石膏孔的雅称。

生石膏,很多人畏之如虎,生怕生石膏过于寒凉而败坏脾胃,其实生石膏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大寒的药物。《神农本草经》只是说石膏味辛微寒,并非大寒。对石膏的论述当中,有这样一句“产乳”,所以有医家认为,石膏可以用于产后哺乳期,可见石膏并非过于寒凉,其性纯良,对人体并无太大伤害。张锡纯指出生石膏寒凉之力远逊于*连、龙胆草、知母、*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以上诸药。

生石膏只是辛寒清热,所以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指出,只要见到阳明里热,都可以加入生石膏。生石膏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只要有阳明内热,同时有口干、烦躁等,即可加入。生石膏味辛微寒,没有*连的苦寒伤胃,也没有苦寒易化燥助火之弊。

生石膏味辛,辛能透散,热邪郁结的时候,可以用石膏来解除郁遏的邪热。在《百年百名胡希恕》一书中,曾记录到:一个颌下淋巴肿大的患者,给予了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学生不解其意问道:“该患者无口渴为什么加生石膏啊?”胡老曰:“这里的生石膏不但起清热作用,而且还有解凝作用。”冯老指出,大凡急慢性疾病,如见红肿热痛、淋巴肿大者皆可用之。如急性腮腺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二两至三两(60-90g);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公英、桔梗等;急慢性睾丸肿大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陈皮、生薏苡仁等,所用治例皆收捷效。由此可看出,其所说解凝,当指因热而形成的凝结,也即阳明热结。

白虎汤应用要点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一条反复强调“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明确指出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只有无表证的时候才能给予。温病学派的吴鞠通对此有详细论述。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九条: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吴鞠通的意思是说,脉浮弦而细者,脉浮表未解,弦而细者,里热不盛;脉沉者,里热不实,并无往外透法的趋势;不渴者,热邪不实津液未伤;汗不出者,表未解也。吴鞠通给我们归纳出来,表不解的时候不能用白虎汤,里热不实的时候不能用白虎汤。其实也是符合我们对条的认识,叶天士说到气才可清气,不到气分不能清气分热。表未解的时候,即使有里热存在,也不能单纯的清热,必须先解表再清里热或者表里双解,如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越婢汤等。

临床上,白虎汤的适应证,首先是六经辨证为阳明病的前提下,热邪没有和有形邪气相结的时候,遇到典型症状如:发热、汗出明显而不恶寒恶风,反恶热,口舌干燥,还有大青龙汤的“烦躁”,脉滑、脉洪大而有力的时候,就属于白虎汤证。

生石膏性凉而微寒,功在除热,并非是大寒的药物。因此临床应用的时候,一般是30-45g,热重的时候石膏可以适当加大剂量,但一定注意顾护脾胃问题,如白虎汤中的粳米,并不是后世研究认为增加石膏溶解度的问题,而是粳米甘温益胃护胃。没有粳米的时候,可以沿用张锡纯的经验,用生山药来替代。如果口渴明显的时候,已经不是生石膏能够解决了,就需要加入人参,已经是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节选自:马家驹.《六经入门讲记》

编辑

木易火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石膏及白虎汤的临床应用要点